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各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维护振动工程领域学术研究的纯洁性与公信力。为此,我们特向广大会员及科技工作者发出学术自律倡议书,号召全体同仁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学术净土,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一、坚守学术道德,夯实诚信基石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承诺,将始终坚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不篡改、不伪造研究成果,以实际行动捍卫学术尊严。规范署名制度:明确成果贡献者的权益,坚决抵制“挂名”“搭车”等不当署名行为,确保学术成果的公正性。尊重知识产权: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我们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规,规范标注来源,坚决抵制剽窃、抄袭等侵权行为,共同维护学术界的良好风气。二、强化科研管理,提升研究品质完善科研过程:我们将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记录与数据存档制度,确保研究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为学术成果的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合理使用经费:恪守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坚决杜绝虚假立项、套取经费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分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严谨学术交流:在学术报告中,我们将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夸大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隐瞒研究的局限,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学术交流氛围。三、加强学术监督,共建评价体系完善评审机制:我们将严守“双盲评审”原则,完善学术评审机制,坚决抵制人情评审、利益输送等不正之风,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立调解机制:针对学术纠纷,我们将建立专业的调解机制,通过专业渠道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维护学术界的和谐稳定。加强监督与管理:根据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和学会有关文件精神,特开通违规行为举报通道(邮箱:jszdgcxh@163.com)。四、营造良好氛围,担当社会责任倡导治学精神:我们倡导“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反对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鼓励大家以长远眼光和坚韧毅力投身于科研事业。促进学术合作:建立跨机构学术合作规范,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关系,共同维护良性竞争环境,推动振动工程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加强伦理审查:在学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将加强伦理审查力度,确保振动工程技术应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2025年2月24日
 2025-03-14   103
会员风采 | 2024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于静巍(博士)
会员风采 | 2024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于静巍(博士)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于静巍,工学博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毕业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期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Composite Materials Group联合培养。2023年7月入职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速飞行器耐高温复合材料动强度评估相关研究,围绕动载荷下C/SiC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失效评估等问题,建立了率相关的强度准则及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为复合材料结构的设计和评估提供理论和工程支撑。(1)揭示了 C/SiC 复合材料疲劳损伤行为开展了 C/SiC 复合材料单调加载、加载/卸载、循环加载等试验研究,分析了迟滞、刚度退化、能量耗散、疲劳断裂等行为,通过细观形貌的观测,掌握了基体开裂、纤维-基体界面脱粘、纤维断裂等细观尺度上的损伤行为,进而评估了各类失效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2)建立了 C/SiC 复合材料力学行为应变率效应的量化表征模型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的单调拉伸试验,研究了应变率效应对 C/SiC 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失效机理和承载极限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考虑应变率效应的动态强度准则,并将区间不确定性因素引入至其中,提高了动态强度准则的适用性。科研成果在ASME JPVT、Ceramics International、复合材料学报等机械工程和复合材料领域期刊发表论文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荣获2024年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优秀硕博士奖。科研体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5-01-22   289
会员风采 | 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宿柱
会员风采 | 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宿柱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宿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秘书处学术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担任《振动工程学报》英文编辑和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直升机旋翼动力学、气动伺服弹性系统建模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旋转梁动力学弹性分析、实验研究飞机壁板气动弹性动力学建模及颤振分析建立了弹性边界功能梯度压电结构动力学分析模型,揭示了边界、结构和材料参数对结构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发展了一种功能梯度耦合结构动力学建模方法,揭示了不同结构之间振动传递机理。建立了复杂边界下壁板高超声速热气弹耦合分析模型,揭示了复杂约束下气动弹性耦合机理。建立了弹性约束下旋翼桨叶气弹耦合模型,预测了弱约束下单桨叶的颤振行为。科研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AIAA Journal》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1篇,SCI他引13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22次,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第三作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多功能轻量化材料与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获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和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A类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JKW重点项目。2017年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8),2020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者”创新奖;2021年入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人才计划。科研体悟科研需要积累,唯有不断的积累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科研中获取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2025-01-22   276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业守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业守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徐业守,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硕导、讲师。东南大学至善学者、江苏省双创博士。中国-巴基斯坦重大基础设施智慧防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秘书。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以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方式前往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开展合作研究。2020年6月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9月入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减震材料耗能特性分析、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性能优化与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了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及耗能机理,提出了粘弹性材料分数阶微观链结构力学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研究了粘弹性材料的宏观动态力学性能,提出了基于分子模拟的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提升及配方优选方法。改性NBR粘弹性材料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开展了柔性电子设备的器件性能优化与设计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Medicine、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柔性设备的力学与热学稳定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双创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ASCE、ASME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EI收录31篇,发表Science主刊论文1篇,Nature子刊论文2篇,以第一作者发表ASCE、ASME等行业内国际顶刊论文12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和实用新型专利2项。荣誉情况2021年获评为东南大学至善学者、江苏省双创博士2021年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吕志涛院士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23年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24年获得日内瓦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2024年获得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25-01-10   312
会员风采 | 水工振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翔宇
会员风采 | 水工振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曹翔宇
2025本期人物个人简介曹翔宇,1992年7月生,工学博士,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高工,兼任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水工振动专委会副秘书长。2015年于东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本科毕业,2021年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系博士毕业,2021年7月入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所。研究方向致力于大坝、水闸、堤防等涉水工程安全防控与提能延寿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围绕涉水工程时空监测数据深度挖掘、水工病害无损感知技术、水工结构应急抢险关键技术及装备等方面开展研究。(1)团队聚焦水工建筑物智能化监测、检测领域,提出了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拱坝震后损伤诊断方法、面向最优化损伤诊断的感知策略和故障传感器的自校正方法,破解了传统诊断方法难以甄别结构性特征变化和非结构性特征变化的难题,初步实现了拱坝在震后复杂多变环境中损伤状况的自感知、故障传感器的自诊断及监测误漏报数据的自重构。此外,搭建了室内水工建筑物水下检测、修复试验平台,为水下损伤检测处置流程化、模块化、质量控制及处置效果提供技术支持。(2)团队聚焦水工建筑物的应急处置领域,利用水对地形的天然自适应能力和冰自身的抗剪、抗拉压性能,提出了“水囊-冰塞”协同预应力临时封堵系统,研发了适用于深水、大直径隧洞水下运输就位、安装、拆除的冷冻器施工技术,守住了大中型水库深孔闸门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底线。研发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水利、供水管网等领域面临的实际临时封堵需求,可有效降低封堵风险、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1项、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水利部重大科技项目1项。依托项目支持,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3篇,参编行业标准1项、行业指南1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项,获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和参加20余项水利和交通工程检测和安全评价项目。担任建筑结构学报、水力发电学报、Engineering Structures、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科研体悟科研上,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解决真问题,衔学术纯粹之心,不慕古留今,不怠创新求索;生活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追求真美好,秉青衿不辍之志,不囿于常规,不竭热爱追求。
 2025-01-02   1124
会员风采 | 2024年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鄢小安
会员风采 | 2024年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鄢小安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鄢小安,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系副主任,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会员,江苏省“双创博士”。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连续五年(2020~2024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入选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担任《动力学、监测与诊断学报》青年编委、《结构耐久性与健康监测》青年编委、《制造业自动化》青年编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青年编委等职务。担任本领域50余种知名期刊应邀审稿人。研究方向围绕“高端装备旋转关键部件系统动力学、监测、诊断与维护”主题开展研究,构建高精度参数动态修正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提出微弱故障信息表征新理论,发明智能故障检测与寿命预测新技术,制定设备健康管理与维护新策略,形成高端装备在线监控系统新产品,实现面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行业的推广应用。科研项目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校企合作课题等10余项。荣誉情况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澳门青年学者计划”(2021年全国仅25人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类)、江苏省“双创博士”计划(世界名校类)、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省科协资助),入选2023年东南大学ESI高被引论文学者榜单(Top5),连续五年(2020~2024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同时入选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荣获英国物理学会(IOP)杰出审稿人奖,获评2023年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2024年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等项目。主要论著截至目前,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其中工程技术类TOP期刊35篇,ESI高被引论文7篇,入选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篇,入选Editor's Choice Articles 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编写教材2部。研究成果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新西兰工程院院士、IEEE/ASME Fellow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的关注、引用和正面评价,总引用次数达3000余次(Google Scholar),h指数为31。科研体悟科研工作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必须要有耐心、要严谨、要热爱、要脚踏实地。机器故障诊断研究亦是如此,其犹如中医“问诊把脉”、“治病救人”,只有认真严谨地"望闻问切", 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配方,方能破解机器遇到的“疑难杂症”,为机器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2025-01-02   947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刘天珍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刘天珍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刘天珍,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助理研究员、至善博士后,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本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期间分别以国家公派本科生和博士生身份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培养。2021年11月入职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研究方向围绕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大变形理论及其在空间展开结构的应用。主要从事形状记忆聚合物本构关系、粘弹性壳体的屈曲、多场耦合下智能结构/力学超材料的变形理论及其应用等相关工作,突破了多场耦合下智能结构的变形预测理论方法,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空间展开结构锁定展开的关键技术难题。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GF科工局一般项目、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主要论著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posites Part A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科研体悟科研工作需注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均衡发展,需具备总结提炼的智慧和勇于创新的胆识,持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与平和的心态。
 2024-12-23   952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世东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世东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徐世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年兼职辅导员、振动工程研究所支委委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委会委员。担任期刊《Actuators》客座编辑。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面向刚柔耦合航天器系统,开展姿态-轨道-结构耦合动力学模糊建模与数字控制研究;面向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开展多体动力学几何建模及计算分析、几何规划控制及优化研究。1. 提出了兼顾非线性动力学表征与调控设计的动力学模糊建模方法,实现了复杂非线性函数的模糊逼近,解决了传统动力学建模方法不能兼顾非线性动力学精细表征和复杂控制器设计的难题,为绳系卫星、大型空间结构等复杂航天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提供了新思路。2. 提出了面向复杂航天器系统的数字化鲁棒控制方法,揭示了数字采样行为对系统动力学及稳定性的作用机理,解决了直接应用连续时间反馈控制导致的稳定性及控制性能退化问题,在作动方式、控制量等受限条件下构建了工程可实现的离散鲁棒控制系统,并在国内率先实现物理验证。3. 采用李群李代数等微分几何工具,提出了基于Cosserat理论的空间自旋充气结构几何建模与计算分析方法,实现了刚柔耦合系统的递推式快速动力学计算;同时针对在轨组装任务,发展了微分流形上的几何规划、控制及优化方法,建立了组装序列与无碰撞运动混合规划器,提出了预设定时间几何动态面和几何滑模控制算法,在模型参数摄动、外扰作用、控制受限、推力喷管偏置等复杂条件下实现了空间机器人对规划轨迹的高精度跟踪。科研项目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等项目,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载人航天工程预先研究项目、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等项目。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主流期刊IEEE Trans. Aerosp. Electron. Syst.,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Aerosp. Sci. Technol., Acta Astronaut., Nonlinear Dyn.等发表学术论文24篇,单篇最高引用100余次,h指数12;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9件。荣誉情况1. 2024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 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 2022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4.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
 2024-12-18   1045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乔之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乔之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尹乔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聂宏教授领衔的飞行器起降系统创新研究团队骨干成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科技人才举荐专家。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领航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长空之星”培养计划。担任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多个学术期刊青年编委等。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飞机滑跑非线性动力学及控制、飞机新型智能起落架结构与系统方向的研究。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LJ装备部“1XX工程”项目、LJ装备部“十三五”预研项目、KJ装备部型号项目子课题、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航空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航空航天国家重点型号服务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共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Top期刊AST、CJA、AIAA JA等。联合主编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专著1部。已公开发明专利28项,授权18项,软件著作权2项。奖项荣誉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科研体悟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砥砺前行的韧劲和航空报国的精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铸就大国重器,实现所在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也希望女性科技工作者们永远不要因为种种外界原因,放弃理想、舍弃事业,为世界科技发展、国家重大需求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4-11-14   1066
会员风采 | 2023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高玉强(博士)
会员风采 | 2023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高玉强(博士)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高玉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智能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3年11月进入智能装备动力学中心胡海岩院士学术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王立峰教授。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cta Mechanica,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获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资助,获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优秀硕博士奖(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力学超材料宽低频减振隔振设计、智能超材料主动控制与多功能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科研成果1.提出了多振子超胞局域共振超材料的概念,发现了多带隙耦合并形成宽频带隙使其在宽频率范围实现隔振,通过实验揭示了带隙耦合现象,验证了多振子超胞局域共振超材料的多频、宽频振动隔离性能。2.提出了压电材料对超材料的波动行为进行自适应调控的策略,在不改变超材料构型的情况下得到了负等效密度、负等效模量和超大泊松比等超常规物理属性,获得了隔振、滤波、可编程波导功能和负折射现象集一身的多功能超材料。基于遗传算法,对超材料梁中的电学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超材料梁实现了超宽宽频振动抑制,并得到实验验证。3.设计了一种具有主动控制的超材料。利用非局部反馈控制,实现了带隙拓宽,并打破了控制力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在宽频范围上实现了波的非对称传播和定向放大功能,在有限周期结构中发现了非厄米趋肤效应。利用编码可切换弹性波在超材料中的传播状态,并进行了实验验证。5.研究了时滞控制对超材料能带结构的影响,揭示了时滞效应对带隙调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时滞控制器优化算法,在目标衰减率下实现了最大带宽,以及在全频范围上实现了最大的振动衰减。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Composite Structures》、《Acta Mechanica Sinica》等期刊中发表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科研体悟在科研的征途中,遭遇失败与挫折实属常态,每一次跌倒都蕴藏着获取珍贵经验与深刻教训的机会。深入剖析问题本质、不厌其烦地重复实验步骤,以及对数据展开详尽的分析,构成了推动研究进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并保持对学术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是激发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
 2024-11-14   1018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各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维护振动工程领域学术研究的纯洁性与公信力。为此,我们特向广大会员及科技工作者发出学术自律倡议书,号召全体同仁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学术净土,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一、坚守学术道德,夯实诚信基石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承诺,将始终坚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不篡改、不伪造研究成果,以实际行动捍卫学术尊严。规范署名制度:明确成果贡献者的权益,坚决抵制“挂名”“搭车”等不当署名行为,确保学术成果的公正性。尊重知识产权: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我们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规,规范标注来源,坚决抵制剽窃、抄袭等侵权行为,共同维护学术界的良好风气。二、强化科研管理,提升研究品质完善科研过程:我们将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记录与数据存档制度,确保研究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为学术成果的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合理使用经费:恪守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坚决杜绝虚假立项、套取经费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分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严谨学术交流:在学术报告中,我们将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夸大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隐瞒研究的局限,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学术交流氛围。三、加强学术监督,共建评价体系完善评审机制:我们将严守“双盲评审”原则,完善学术评审机制,坚决抵制人情评审、利益输送等不正之风,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立调解机制:针对学术纠纷,我们将建立专业的调解机制,通过专业渠道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维护学术界的和谐稳定。加强监督与管理:根据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和学会有关文件精神,特开通违规行为举报通道(邮箱:jszdgcxh@163.com)。四、营造良好氛围,担当社会责任倡导治学精神:我们倡导“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反对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鼓励大家以长远眼光和坚韧毅力投身于科研事业。促进学术合作:建立跨机构学术合作规范,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关系,共同维护良性竞争环境,推动振动工程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加强伦理审查:在学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将加强伦理审查力度,确保振动工程技术应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2025年2月24日
 2025-03-14   116
12 共23条 2页,到第 确定
会员申请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