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之家
会员之家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世东
会员风采 | 2024年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徐世东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徐世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年兼职辅导员、振动工程研究所支委委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委会委员。担任期刊《Actuators》客座编辑。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面向刚柔耦合航天器系统,开展姿态-轨道-结构耦合动力学模糊建模与数字控制研究;面向大型空间结构在轨组装,开展多体动力学几何建模及计算分析、几何规划控制及优化研究。1. 提出了兼顾非线性动力学表征与调控设计的动力学模糊建模方法,实现了复杂非线性函数的模糊逼近,解决了传统动力学建模方法不能兼顾非线性动力学精细表征和复杂控制器设计的难题,为绳系卫星、大型空间结构等复杂航天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提供了新思路。2. 提出了面向复杂航天器系统的数字化鲁棒控制方法,揭示了数字采样行为对系统动力学及稳定性的作用机理,解决了直接应用连续时间反馈控制导致的稳定性及控制性能退化问题,在作动方式、控制量等受限条件下构建了工程可实现的离散鲁棒控制系统,并在国内率先实现物理验证。3. 采用李群李代数等微分几何工具,提出了基于Cosserat理论的空间自旋充气结构几何建模与计算分析方法,实现了刚柔耦合系统的递推式快速动力学计算;同时针对在轨组装任务,发展了微分流形上的几何规划、控制及优化方法,建立了组装序列与无碰撞运动混合规划器,提出了预设定时间几何动态面和几何滑模控制算法,在模型参数摄动、外扰作用、控制受限、推力喷管偏置等复杂条件下实现了空间机器人对规划轨迹的高精度跟踪。科研项目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企事业单位横向课题等项目,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载人航天工程预先研究项目、民用航天技术预先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等项目。在航天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主流期刊IEEE Trans. Aerosp. Electron. Syst., IEEE Trans. Ind. Electron., Aerosp. Sci. Technol., Acta Astronaut., Nonlinear Dyn.等发表学术论文24篇,单篇最高引用100余次,h指数12;出版学术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9件。荣誉情况1. 2024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 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 2022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4.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指导教师。
 2024-12-18   1212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乔之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乔之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尹乔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聂宏教授领衔的飞行器起降系统创新研究团队骨干成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科技人才举荐专家。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领航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长空之星”培养计划。担任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多个学术期刊青年编委等。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飞机滑跑非线性动力学及控制、飞机新型智能起落架结构与系统方向的研究。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LJ装备部“1XX工程”项目、LJ装备部“十三五”预研项目、KJ装备部型号项目子课题、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航空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航空航天国家重点型号服务项目30余项。研究成果共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Top期刊AST、CJA、AIAA JA等。联合主编工信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专著1部。已公开发明专利28项,授权18项,软件著作权2项。奖项荣誉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航空航天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科研体悟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砥砺前行的韧劲和航空报国的精神,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铸就大国重器,实现所在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也希望女性科技工作者们永远不要因为种种外界原因,放弃理想、舍弃事业,为世界科技发展、国家重大需求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4-11-14   1214
会员风采 | 2023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高玉强(博士)
会员风采 | 2023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高玉强(博士)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高玉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智能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2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3年11月进入智能装备动力学中心胡海岩院士学术团队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王立峰教授。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cta Mechanica,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获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资助,获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优秀硕博士奖(博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力学超材料宽低频减振隔振设计、智能超材料主动控制与多功能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科研成果1.提出了多振子超胞局域共振超材料的概念,发现了多带隙耦合并形成宽频带隙使其在宽频率范围实现隔振,通过实验揭示了带隙耦合现象,验证了多振子超胞局域共振超材料的多频、宽频振动隔离性能。2.提出了压电材料对超材料的波动行为进行自适应调控的策略,在不改变超材料构型的情况下得到了负等效密度、负等效模量和超大泊松比等超常规物理属性,获得了隔振、滤波、可编程波导功能和负折射现象集一身的多功能超材料。基于遗传算法,对超材料梁中的电学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超材料梁实现了超宽宽频振动抑制,并得到实验验证。3.设计了一种具有主动控制的超材料。利用非局部反馈控制,实现了带隙拓宽,并打破了控制力在空间上的对称性,在宽频范围上实现了波的非对称传播和定向放大功能,在有限周期结构中发现了非厄米趋肤效应。利用编码可切换弹性波在超材料中的传播状态,并进行了实验验证。5.研究了时滞控制对超材料能带结构的影响,揭示了时滞效应对带隙调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时滞控制器优化算法,在目标衰减率下实现了最大带宽,以及在全频范围上实现了最大的振动衰减。研究成果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Composite Structures》、《Acta Mechanica Sinica》等期刊中发表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科研体悟在科研的征途中,遭遇失败与挫折实属常态,每一次跌倒都蕴藏着获取珍贵经验与深刻教训的机会。深入剖析问题本质、不厌其烦地重复实验步骤,以及对数据展开详尽的分析,构成了推动研究进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知并保持对学术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是激发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
 2024-11-14   1190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
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学术自律倡议书各广大会员、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维护振动工程领域学术研究的纯洁性与公信力。为此,我们特向广大会员及科技工作者发出学术自律倡议书,号召全体同仁携手并进,共同守护学术净土,推动学科创新发展。一、坚守学术道德,夯实诚信基石坚持实事求是:我们承诺,将始终坚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确保实验数据真实可靠,不篡改、不伪造研究成果,以实际行动捍卫学术尊严。规范署名制度:明确成果贡献者的权益,坚决抵制“挂名”“搭车”等不当署名行为,确保学术成果的公正性。尊重知识产权:在引用他人成果时,我们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法规,规范标注来源,坚决抵制剽窃、抄袭等侵权行为,共同维护学术界的良好风气。二、强化科研管理,提升研究品质完善科研过程:我们将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建立完整的实验记录与数据存档制度,确保研究过程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为学术成果的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合理使用经费:恪守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坚决杜绝虚假立项、套取经费等违规行为,确保每一分经费都用在刀刃上,推动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严谨学术交流:在学术报告中,我们将秉持严谨求实的态度,不夸大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隐瞒研究的局限,共同营造健康、积极的学术交流氛围。三、加强学术监督,共建评价体系完善评审机制:我们将严守“双盲评审”原则,完善学术评审机制,坚决抵制人情评审、利益输送等不正之风,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建立调解机制:针对学术纠纷,我们将建立专业的调解机制,通过专业渠道进行客观公正的处理,维护学术界的和谐稳定。加强监督与管理:根据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和学会有关文件精神,特开通违规行为举报通道(邮箱:jszdgcxh@163.com)。四、营造良好氛围,担当社会责任倡导治学精神:我们倡导“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反对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鼓励大家以长远眼光和坚韧毅力投身于科研事业。促进学术合作:建立跨机构学术合作规范,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关系,共同维护良性竞争环境,推动振动工程技术的交流与进步。加强伦理审查:在学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我们将加强伦理审查力度,确保振动工程技术应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2025年2月24日
 2025-03-14   212
会员风采 | 2023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何东泽(硕士)
会员风采 | 2023年优秀硕博士奖获得者——何东泽(硕士)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何东泽,2014年-2018年就读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年被推免至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空天机械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并担任科研助理。2022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曼彻斯特大学联合奖学金资助赴曼彻斯特大学国家先进材料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Philip Withers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获评东南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东南大学校长奖学金、东南大学优秀研究生毕业生、东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生。科研项目在读硕士期间,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一项,重点型号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两项,以陶瓷天线罩为研究对象,针对力/热/电多学科交叉分析与设计的难题,提出力热电一体化分析与设计方法,重点开展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提出力热电一体化分析方法,解决多物理场环境下力/热/电耦合传递问题;力热电一体化分析技术路线(2)建立多参数、多目标优化框架,形成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方法;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技术路线(3)开发力热电一体化分析及设计软件, 提升陶瓷天线罩一体化设计效率。天线罩力热电一体化分析软件示意图科研成果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基于国家重大专项展开科研攻关,同时积极参与学院/学校学生线工作,发表一级学会会刊《宇航学报》两篇,sci 论文两篇。授权发明专利三项,登记软件著作权两项。科研体悟科研之路挑战重重,失败与挫折在所难免。然而,正是这些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激发了创新的火花,驱使我们不断拓宽知识的疆界,探索未知的领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既是知识的远征,更是心灵的修行,每一次坚守与突破都如基石般构筑起通往未来无限可能的桥梁。我们满怀期待,在这条未知的旅途中,必将遇见更加璀璨夺目的科学之光!
 2024-10-31   1184
会员风采 | 2023年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刚
会员风采 | 2023年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刚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王刚,苏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工程系主任。担任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动力学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力学学会理事等职务。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振动噪声控制、复杂结构声振耦合的分析工作。针对复合吸声材料的应用,结合了传统微穿孔板结构及阵列超材料结构,在同体积模型下吸声频带大大拓宽。复杂模型的动力学模型建模及优化对数值计算软件依赖较高,本人采用的解析/半解析方法高效的解决了建模及优化相关技术难题。科研项目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本领域主流期刊JSV、MSSP、JASA、IJMS等发表论文40余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余篇,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0项。发明专利1.一种螺栓筛选机2.一种板结构隔声量计算方法3.一种声压的耦合建模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4.一种基于广义傅里叶级数构建改进微分求积法的方法5.一种自适应扭振减振器及柴油机6.一种车辆的后视镜及其雨刷器7.隔声结构的隔声性能分析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8.SELF-ADAPTIVE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ND DIESEL ENGINE美国专利9.复合式降噪装置10.扭振减振器奖项荣誉个人获奖:1.2023年获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2020年获首届长三角高校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3.2020年获第十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特等奖;4.2018年获江苏省“双创博士”。指导学生获得优秀学术论文、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励,部分获奖如下:1、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二等奖2、第六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二等奖3、第二届江苏省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二等奖4、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江苏赛区),三等奖
 2024-10-31   1223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薇
会员风采 | 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樊薇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樊薇,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智能运维分会青年委员、IEEE Trans. Instrum. Meas.副主编。本硕毕业于苏州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2019年2月入职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聚焦高端装备旋转部件早期故障辨识与一体化监测理论开展研究,突破了复杂运行条件下故障特征匹配表达、隐藏特征精准辨识、监测与诊断一体化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方法,实现旋转部件运行状态表达与监测,研究成果应用于中车戚墅堰所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等对象。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其余省部级等各类纵向项目7项。荣誉情况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双创”博士、镇江市青年科技托举人才、江苏大学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大学优秀教师、江苏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等;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入选2022年度江苏省行业领域十大优秀科技进展;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首批江苏省一流课程,江苏大学全英文一流课程3门,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江苏省巾帼文明岗等荣誉,指导学生获国家A类竞赛省级以上奖项50余项。主要论著以第一/通讯作者在IEEE Trans. Signal Process.,IEEE Trans. Ind. Electron.等发表论文21篇(16篇TOP,5篇T1)。授权发明专利13件,美国发明专利1件。科研体悟科研的成长就像树苗的成长,坚持核心原理创新(树干),深入理论研究(树根),拓宽应用研究(树枝),最终形成产品(果实),方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体系。
 2024-10-24   1009
会员风采 | 2023年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亮
会员风采 | 2023年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亮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王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赵淳生院士秘书,赵淳生院士领衔的超声电机技术创新团队主要成员。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振动利用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动力学与载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担任JKW 173计划重点项目技术首席,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科研人员。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EI检索中文核心期刊《振动、测试与诊断》副主编,担任多个SCI期刊青年编委、审稿人。科研成果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新型压电伺服驱动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深海探测、智能机器人上的应用。科研项目主持JKW 17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JKW 173计划技术领域基金、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重大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和自主课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项目、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等各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基金-航天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基金集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装备发展部快速扶持重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技术转化2项。荣誉情况1.个人荣誉2023年获批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荣获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022年入选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者之“长空之星”培养计划。2019年入选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博士后联合项目“澳门青年学者”计划。2.指导学生获奖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航空工业奖学金、优秀学生论文等荣誉和奖项。联合指导研究生团队获得: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2022年“申昊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2022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总决赛金奖;2023年“申昊杯”第五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一等奖;2024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明石杯”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赛三等奖。主要论著已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0多篇(其中一区TOP期刊论文26篇),包含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SCI期刊论文55篇,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6篇。会议参办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多次做主题或分会场邀请报告,包括在德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和澳门、厦门、沈阳、广州、南京、深圳、天津、长春、长沙等国内城市。曾组织2022年度/2023年度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学者论坛、第十六届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应用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新型智能伺服驱动技术,如同一位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生物医学等高端智能装备舞台上翩翩起舞的舞者。先进的控制算法是她的灵魂,高精度传感器是她的眼睛,强大的硬件支持是她的身躯,智能化集成是她的翅膀,自学习与预测能力则是她智慧的源泉。你们,正是这位舞者背后的创作者。愿你们用无尽的热情和才华,编织跃动的音符,赋予未来工业更多生命与活力!
 2024-10-24   1073
会员风采 | 江苏大学——姜文安副教授
会员风采 | 江苏大学——姜文安副教授
2024人物风采本期人物姜文安,江苏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航空航天力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Control》、《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应用力学学报》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Nonlinear Dynamics》、《Applied Energy》、《Smart Materials & Structures》、《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和《Acta  Mechanica》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科研成果研究方向非线性振动能量采集技术、工程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噪声控制、随机振动、分析动力学等。主要论著在国际主流期刊《J. Appl. Mech.- ASME》、《Nonlinear Dyn.》、《J. Sound Vib.》、《J. Vib. Acoust.》、《Int. J. Nonlinear Mech.》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ESI高被引4篇,单篇超过100次引用的论文2篇。论文被包括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黄永刚教授和John A. Rogers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予恕教授,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王泉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Jean Zu教授和Kamran Behdinan教授等国内外十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引用。近年来,在振动能量收集与利用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非线性宽频带振动能量采集器的设计、理论分析与实验同时,针对振动能量采集的机电耦合系统,发展了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的近似解析方法,求解了机电耦合系统对应的高维概率密度函数方程。高维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的近似解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江苏省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委托等项目10余项。个人获奖1、2017年,中国力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2023年,第二届长三角高校教师自制力学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三等奖3、2023年,江苏省力学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4、2023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5、2024年,第十二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6、2024年,第三届长三角高校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奖1、2017年,江苏力学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2018年,第七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3、2023年,江苏省力学学会诗画流体力学创作大赛二等奖4、2024年,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明石杯”微纳传感技术与智能应用赛二等奖。99寄语青年探索者们,在波动的世界里,学会坐“冷板凳”。愿您们在非线性振动的曲线中,以更严谨的态度,深入探究每一次振动的规律,找到更多能量的秘密,发现更多奇迹,将微小的振动编织成创新的乐章,为科技注入新的活力。
 2024-10-16   1404
会员风采 | 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张瑞君
会员风采 | 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张瑞君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张瑞君,东南大学至善博后、助理研究员,2022年于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减隔震及建筑韧性提升等方面研究。科研成果近年来,在高性能隔震装置与新型韧性结构体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科研项目6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建立了考虑温度因素的粘弹性隔震装置力学模型,提出了面向严酷环境的装配式隔震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方法。在《Composites Part B》、《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Thin-Walled 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建筑结构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SCI论文1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其中已获授权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现为《Structures》、《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等多本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入选2024年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科研体悟每一项研究都如同一次探险,充满挑战,却也令人兴奋。从实验室里的细致观察,到电脑前的数值模拟,再到工程现场的实际应用,这一路走来,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魅力。积累科研的过程虽然艰辛,却让我感受到了推动科技进步的成就感。而学术交流的经历,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一窥行业最新研究动态,这不断激励着我突破自我。国际合作则如同一次次跨越国界的思想碰撞,既开阔了视野,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土木工程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对建筑安全的执着,将继续指引我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为创造更安全、更美好的人居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寄语青年才俊们,科研征途挑战重重,但每一次困境皆为磨砺成长的宝贵契机,应当怀抱开放心态,勇于质疑,善于从实践中提炼智慧,携手同行,深化交流合作,共燃创意与灵感的火花。让我们以无畏之姿,勇立科技潮头,推动时代进步之轮滚滚向前!
 2024-10-16   1119
会员风采 | 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陆建涛
会员风采 | 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陆建涛
2024本期人物个人简介陆建涛,201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入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2020年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Symmetry期刊的专刊客座编辑。科研之路科研经历主要从事旋转机械信号处理与智能故障诊断方向研究,包括信号降噪、盲源分离、状态评估、小样本智能诊断、迁移智能诊断等。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外委课题、中国航发常州兰翔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海军航空大学外协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两机重大专项、预研领域基金项目及多个企业横向项目。在科研项目支持下,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篇,EI检索论文5篇,第一作者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授权4项,参与撰写中航发集团标准1项。入选2024年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科研体悟科研就像“煮开水”,坚持才能有收获。平时的学习积累就像烧水时的添柴,可能要很长时间,水都没有任何反应,只有达到一定温度后,源源不断的气泡才会冒出。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与各位同仁共勉。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旋转机械信号处理与智能故障诊断的科研领域,你们智慧捕捉信号微妙,算法揭示故障真相,为工业安全护航。让我们勇攀技术高峰,让处理更精准,诊断更高效,用创新的火花点亮工业智能化的未来,为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贡献青年力量!
 2024-10-16   953
123 共27条 3页,到第 确定
会员申请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留言